冬季癢是皮膚乾癢的俗稱,
皮膚乾燥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,
只是冬天尤其嚴重,因而得名。
像筆者是過敏體質 (有過敏性鼻炎),從小就有乾燥的問題,
早就習慣沐浴後固定擦乳液,
如果出外時不慎沒帶乳液,當晚大概就會乾癢到無法入眠。
皮膚乾燥是個超常見的問題,每天門診都會看到
特別是老年人,只是多數病人並不自知。
上圖是典型的乾燥皮膚,萎縮、暗沉加上脫屑。
下圖是極乾燥皮膚,角質形成塊狀結構,
很像魚鱗,所以稱為"魚鱗癬"。
關於皮膚乾燥有不少迷思,舉幾個常見的來澄清一下:
# "我每天都喝足夠的水,怎麼還會皮膚乾燥?"
喝足夠的水,代表細胞 (表皮、真皮) 的水分充足,
但這些水分不見得可以被保留在角質層 (皮膚最外層,直接和外界環境接觸的部分) 中。
上圖是一個簡化示意圖,水分由表皮細胞經角質層蒸散到外界 (紅色箭頭),
角質層的水分要充足,有兩個要件:
第一是保濕因子抓住水分子。這些保濕因子是吸水性強的分子,如天然保濕因子、玻尿酸等。
日常保養使用的精華液、保濕凝膠,主要成分就是這些保濕因子。
第二是外層要有油脂覆蓋,利用其不透水的性質,將水分保留在表皮內。
正常表皮上的脂質包括神經醯胺、膽固醇、游離脂肪酸、三酸甘油脂、角鯊烯等。
乳液中加入凡士林、液體石蠟、各種油脂等成分,就是要達到鎖水的功效。
健康、良好的角質層中,水分、保濕因子、油脂達到平衡狀態,
多喝水只能確保水分來源充足,但缺乏保濕因子和油脂還是無法讓肌膚保持飽滿、有光澤。
# "我有擦油 (嬰兒油、馬油等),為何還是乾燥?"
如前所述,
角質層中的含水量要充足,
水分、保濕因子、油脂缺一不可,
所以一款好的乳液,就是要包含這三類成分。
若只擦油,通常得到的結果是"外油內乾",
無法改善乾燥,反而全身油膩膩的,很不舒服。
# "我有擦乳液,可是沒效啊!"
關於這個問題,
筆者常做的比喻是"如果一餐飯只吃三口稀飯,會飽嗎?"
關鍵在於 "質地" 和 "使用量"。
各位有空去逛逛大賣場或藥妝店的保養品區,
不難發現每個品牌的各類產品,都是一個系列,而非單一產品,
反映出皮膚狀況會因個人體質、性別、年齡、外界環境而有差異的事實。
像乳液大致可分為 "清爽型" 和 "滋潤型",
夏天出油量多,沒那麼乾燥,使用油脂比例較低的清爽型乳液;
冬天出油很少,皮膚比較乾燥,就需要使用油脂比例高的滋潤型乳液。
病患常會說 "我有擦某某牌的乳液",
光聽這樣,實在無法判斷所用的乳液質地合不合適,
最好的辦法,就是直接把保養品帶來跟醫師討論,醫師才能針對個人膚質做出適當建議。
至於要擦多少乳液的量才夠,並沒有通用的標準,
所以筆者在衛教時,常借用我們皮膚科醫師用以定量外用藥膏的 "指尖單位" 來說明。
如上圖所示,將藥膏或乳液擠出一條,
長度等於食指最末指節的長度,就稱為一個指尖單位 (fingertip unit)。
一個指尖單位大約為 0.5 克的量,
可以用來塗滿一隻手 (手掌加手指) 的正反兩面。
也就是說,半個指尖單位的量,足以塗滿一隻手 (手指併攏) 的範圍面積。
以此估算,一隻前臂大約需要 3 指尖單位,一隻小腿大約需要 6 指尖單位。
提出這個方法,目的並不是要各位連擦乳液都要計較到分毫不差,
而是希望大家親自嘗試看看,什麼樣的量才能達到良好的保濕效果。
假設四肢都擦足量的乳液,大約需要 36 指尖單位,也就是 18 克,
所以一瓶 200 ml 的乳液,應該三個星期出頭就會擦完。
以這個標準,八成的人擦乳液的量都是不足的,
無怪乎每天門診都會看到不少皮膚乾燥的患者。
但是有趣的是,許多人擦藥膏倒是擦得很慷慨,
請醫師多開些藥膏是司空見慣的要求,
筆者遇過最誇張的患者,
因為雙側臀部股癬的問題,在三星期內拿了共 100 克的藥膏。
殊不知外用藥膏也是藥,有其使用規範,
過量了反而未蒙其利、先受其害。
之後會再陸續發表,
一些擦乳液的小撇步,
還有保養品成分的介紹,
敬請期待喔
留言列表